閑話廚房油煙處理洛陽古代的百合花

百合又名百合蒜、重邁、中庭花、倒垂蓮等,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呈漏鬥狀,有紅、白、黃、紫等色。百合花娟秀雅潔、色彩艷麗、芳香濃鬱,素有“雲裳仙子”之稱,有“百年好合”“百事合意”之意。洛陽是食用和藥用百合的原產地,百合是洛陽古代的名優特產,有悠久的栽培史。


核心提示

百合又名百合蒜、重邁、中庭花、倒垂蓮等,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花呈漏鬥狀,有紅、白、黃、紫等色。百合花娟秀雅潔、色彩艷麗、芳香濃鬱,素有 雲裳仙子 之稱,有 百年好合 百事合意 之意。洛陽是食用和藥用百合的原產地,百合是洛陽古代的名優特產,有悠久的栽培史。

1龍門南溪訪百合

古代洛陽南部山區多有野生百合,很早就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材為人們所認識。平泉河一帶是中國最早種植百合的地區之一。

平泉河又稱龍門南溪,是伊河的一條支流,它發源於伊闕西南4公裡的梁樹溝,由西向東流,經桃花山,在伊闕南口註入伊水。這裡幽谷林深、水木清華,尤其是在朝霞初升、百鳥啼鳴、和風輕拂之晨,更是遊覽的絕佳去處,因此 平泉朝遊 成為洛陽八大景之一。

平泉河是一條歷史名河,它與唐代兩位名人有關,一是孟詵(shēn),二是李德裕。孟詵是武則天時期相王李旦的侍讀,他致仕後,居住在桃花山,種植草藥,濟世救人。唐開元初年,河南府尹(洛陽地方長官)畢構認為孟詵的高風亮節可與東漢有名的隱士向長(字子平)相媲美,遂將孟詵居住的村莊命名為 子平裡 。流經桃花山的這條河原名龍門南溪,從此稱為 子平河 ,又稱 平泉河 。孟詵著的《食療本草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,孟詵也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。

一百多年後,宰相李德裕在子平裡附近建平泉山莊,他在這裡種植花卉,並寫成《平泉草木記》一書。李德裕在《近於伊川卜山居將命者畫圖而至欣然有感》中說: 欲追綿上隱,況近子平村。 這說明,平泉山莊與孟詵居住的子平裡相鄰。

孟詵在《食療本草》中說,百合主治心急,其用法是將百合蒸過, 蜜和食之 。孟詵是否種過百合,我們不清楚,但李德裕在《平泉草木記》中明確記載,平泉山莊種有百合。其文曰: 庚申歲,復得宜春之筆樹、楠稚子、金荊、紅筆靜電排油煙機、密蒙、勾栗木,其草藥又得山薑、碧百合。 這裡的庚申歲是唐開成五年(公元840年)。

當年八月,李德裕入朝為相。之前任淮南(今江蘇揚州)節度使的李德裕帶著他收集的花木到瞭洛陽,在平泉山莊種下這些植物後,匆忙去瞭長安。李德裕是把百合作為草藥種植的,這種百合是碧百合。筆樹、楠稚子等花木來自與淮南節度使轄區相鄰的宜春(今屬江西),而山薑、碧百合來自何處不詳,它們很可能來自洛陽本土,因為淮南一帶不是野百合的分佈區,而八月正是種百合的季節,當時洛陽很可能已種植有百合。

2皇傢藥圃探百合

藥材種植在洛陽有悠久的歷史。隋代時,洛陽已建有太常寺藥園、靜仁坊官藥園兩個大型皇傢藥圃,它們都位於洛水之南,這裡土地肥沃、水源充足,宜於作物生長,方便生產和遊賞。太常寺藥園在洛南宜人坊,其規模占半個裡坊,位置在今趙村與東董莊之間;靜仁坊官藥園在洛南靜仁坊,位置在今東白磧(q )村,兩個藥圃面積均逾10公頃。這兩個藥圃的管理,在唐高宗、武則天遷都洛陽後得到進一步加強。唐顯慶二年(公元657年),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編修醫學本草,於顯慶四年(公元659年)在洛陽編修完畢,名曰《新修本草》,又名《唐本草》,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傢正式頒佈的藥典。

《唐本草》在編修過程中,將太常寺藥園、靜仁坊官藥園種植的藥材作瞭全部記錄,其中就有百合,說百合 味甘、平,無毒,主邪氣腹脹、心痛,利大小便,補中益氣,除浮腫、寒熱,止涕淚 。在談到洛陽百合的分佈時,該書說: 近道處處有,根如胡蒜,數十片相累,人亦蒸煮食之。 可見唐代時,百合在洛陽已分佈很廣。

《唐本草》說,百合花有兩種: 一種細葉,花紅白色;一種葉大、莖長、根粗、花白,宜入藥。 李德裕種的碧百合是另一種百合,除油煙機其花為綠色,應非常罕見。

3洛陽百合傳天下

百合花有很高的營養價值,可蒸可煮可炒,清雅可口,也是滋補佳品。烹飪好的百合溫軟賽過芋頭,真可與大魚大肉相媲美。唐代王維的《百合》詩,就寫到瞭食用百合的情景: 冥搜到百合,真使當重肉。軟溫甚蹲鴟,瑩凈豈鴻鵠。食之倘有助,蓋昔先所服。詩腸貯微甘,茗碗爭餘馥。果堪止淚無,欲縱望鄉目。

百合素有 雲裳仙子 之稱,有 百年好合 百事合意 之意,被視為吉祥之花。從宋代時,百合成為常見的觀賞植物。北宋詩人韓維晚年居住在洛陽,他的院子裡種瞭不少百合,其詩《百合花》道: 真葩固自異,美艷照華館。葉間鵝翅黃,蕊極銀絲滿。並萼雖可佳,幽根獨無伴。才思羨遊蜂,低飛時款款。

到清代時,洛陽山區的野生百合由於連年采挖已近絕跡,但是洛陽百合早已名滿天下,被列為貢品。當時規定負責納貢的縣是嵩縣,清代嵩縣轄今嵩縣、欒川和伊川南部,這裡是中藥材的傳統產地,也是納貢大縣,僅幹百合每年需進貢上千斤,這是一項沉重的負擔。清乾隆二十九年(公元1764年),嵩縣知縣康基淵在城郊李灣,利用普濟堂40畝土地試種百合,當年試種成功,收幹百合千斤。次年,縣衙門又租用周邊185畝地種百合,其收益用於教育事業。種植百合的經濟效益明顯,村民們紛紛仿效,康知縣就在百合園建瞭百合亭,這實際上是一個開放式的農林技校。在政府的倡導下,嵩縣百合種植成瞭一項大產業。

乾隆三十四年(公元1769年),康基淵調任皋蘭縣(屬甘肅蘭州)知縣,他發現此地的土壤與嵩縣相似,適合百合生長,且這裡地廣人稀、荒地很多,他寫信給一些嵩縣的百合種植戶,讓他們來皋蘭縣種百合。先後有十多人帶著百合良種,舉傢遷到皋蘭縣,短短幾年,這裡的百合種植已成規模,因為與嵩縣百合的質量相差無幾,這裡產出的百合也被清廷列為貢品。此後,蘭州百合成為知名品牌,而洛陽百合漸漸不為人知。

洛陽百合口味香甜、瓣大肉厚、潔白如玉,是藥材,也是蔬菜,適合煎、炒、蒸、炸、煮等,現已有百合名菜幾十種。大力發展洛陽百合產業,是經濟發展的需要,也是一種文化傳承。(鄭貞富)
3A53012C845584EF
arrow
arrow

    wgm826su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